一、 用途
YDT—900型鋼軌接頭調直機用于鐵路有縫線路和無縫線路焊接接頭(僅適于氣壓焊和接觸焊接頭)以及鋼軌其它低塌部位的平直作業,也可以作為無縫線路鋪設中調直長軌節垂向硬彎的配套機具;適用于60kg/m、50kg/m、43kg/m各型鋼軌。該機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作業安全、易于維修,是整治鋼軌接頭病害的有效機具。
二、 主要參數
1、額定平軌力 900KN
2、工作壓力 47±1MPa
3、最大平軌量 4mm
4、支點距離 1200mm
5、油缸最大行程 140mm
6、作業過矯量 0.5~1
7、作業軌溫 >20ºC
8、外形尺寸 1400×430×800mm
9、整機質量 ≤185kg
三、 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
1、 結構組成及特點
圖一
1、液壓缸 2、走行輪
3、機架 4、鉤體
5、矯直杠 6、高壓回油閥
7、高壓泵 8、低壓泵
9、低壓回油閥
YDT—900型鋼軌低接頭調直機(以下簡稱調直機)主要由機架、液壓缸、缸體、矯直杠、走行裝置和液壓泵等組成,其結構見圖一。
2、工作原理
調直機的液壓缸和鉸支座(立鉸)分別支于機架兩端,鉤體于機架中部;作業時將鉸直杠穿入鉤體與軌底之間,當高壓泵向液壓缸供油時,液壓缸活塞伸出,機架繞鉸支點旋轉,同時帶動鉤體向上移動矯直杠作用于鋼軌底部,使低塌部位抬起。隨著液壓泵壓力的不斷提高,平軌力不斷加大,當加大超過鋼軌的屈服極限時,鋼軌的低塌部位即可得到平直。調平軌量的大小由壓力表指示的壓力來控制。
3、調直機的其它設備的配套
塞尺和長度為1米的鋼軌直度測量尺與調直機油缸處標尺配合可迅速、準確地測量1米支距內的鋼軌接頭處及其它部位的表面直度值,是與調直機配套的專用測量工具。
四、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1. 使用方法:
將調直機置于鋼軌需調直部位的上方,盡可能放正,并將走行杠與調直機接好,把鉤體放下到已除道砟的鋼軌底部,將矯直杠(有兩種矯直杠,根據不同的軌型適當使用)穿入鉤體與軌底之間,矯直杠應對稱地放置在兩個鉤體上,不得偏斜,旋緊高壓回油閥,操縱高壓油泵加載,并監視油泵壓力表,直至加載到預定壓力后卸荷。然后抽出矯直杠,將鉤體(兩側同時)旋轉放置到調直機的鉤體托架上,搬動走行輪手柄,走行輪與側支輪將調直機支撐在兩股鋼軌上,調直機即可在鋼軌上推行至下一個作業點。
調直后的部位應用“塞尺和鋼軌直度測量尺”測量,若未達到預定的調直量,則需用上述方法對該部位再次調直,但是作業油壓必須大于前一次的油壓值(最小不小于1MPa,最大不大于5MPa),具體可根據需調直量的大小和經驗給定。
調直機的上下道可用人工方式。人工上下道可由四人手抬(上下道時將走行杠拆下)。
2、使用注意事項
(1)作業前
a、認真檢查機具各部、各鉸接及轉動處應加潤滑油或潤滑脂;液壓泵、液壓油缸及各閥應保持清潔。
b、檢查液壓泵油箱油位,油量不足時應加到規定要求。油泵工作介質為運動粘度20—28厘的20#液壓油,嚴禁用酒精、水、甘油、麻油和剎車油等代用,注油時必須用120—160目的濾網過濾。(嚴禁油泵在帶載狀態下加油)
(2)作業時:
a、鉤體旋下后,應盡可能靠近鋼軌軌底并處于懸垂狀態,矯直杠穿入后,兩側在鉤體底板外側的余量盡可能一致。
b、作業過程中應注意保護高壓軟管,不得碰傷。工點轉移時,不準牽拉油管,在加壓過程中,接頭處漏油應更換密封圈,若軟管漏油或鼓包,應更換。高壓油管應每年試壓一次,試驗壓力不小于56MPa,有滲、漏油,鼓包的應更換。
c、機具在使用中,嚴禁猛烈碰撞,緊急情況下道時,應盡量輕放,嚴禁扔摔。
(3) 作業后:
機具應放置于干燥、通風及溫度適宜的庫房內,長期不用時,應在非油漆表面涂上一層凡士林或黃油,以防生銹。
使用時,油缸加載時應旋緊高壓泵端回油閥同時必須旋松低壓泵端回油閥,收回油缸柱塞時相反。
安全操作規定
a、基本要求
1.使用前應認真閱讀調直機使用說明書及配套設備的有關技術資料;調直機的操作人員必須經過技術培訓,了解并掌握機具的結構性能、技術參數、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等內容;在正式上道作業前,應在非行車線或專用線上,反復進行模擬演練(包括機具的上下道),經工務段有關部門考試合格后,方可上道操作機具作業;為確保作業質量和安全,操作人員應相對穩定,其他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隨便動用機具。
2.對調直機及配套設備要嚴格管理經常檢修,精心使用。如發現調直機機架、鉤體、矯直杠等主要承力件出現焊縫開裂、裂紋或永久變形等異,F象時,應暫停使用。
3.調直機在線路上作業時,應嚴格遵守執行“鐵工務[1989]93#部令發布的《鐵路工務段安全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的有關規定。作業施工的防護按《規則》的“第2、4、12條”和“第2、4、15條”的有關規定執行;
a) 機具工點轉移在鋼軌上推行時,應有足量的人員跟隨(一般為4人),并按區間使用小車的方法進行防護;
b)在雙線地段作業時,若臨線來車時,應停止作業,人員下道避車,兩線間嚴禁站人,工具應放于建筑限界以外。
c)調直機作業過程中,為確保人身安全,鉤體兩側嚴禁站人。
d) 調直機作業前應對排油閥進行檢查,確認其作用可靠。作業中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應打開排油閥,由手動,抽出矯直杠,旋上鉤體,由4人手抬機具迅速下道,確保行車安全。
e) 作業前,應備好斷軌急救器和魚尾板等備品,一旦作業中發現斷軌或魚尾板折斷,確保迅速恢復線路。
a、作業工藝及要求(僅供參考)
1. 基本要求
施工組織
施工負責人(線路工長或班長) 1人
調直機操作人員 4人
數據測量人員 1人
安全防護員 2人
2. 作業工藝
⑴ 平直接頭、保壓結合
對需調直的低接頭當達到預定壓力值后,可保壓3分鐘左右,待金屬晶格重新排列,并逐漸趨于穩定。這樣既可以提高調直效果,又減少了夾板和鋼軌斷裂的可能性,這點對于焊接接頭尤為重要。
⑵搗墊結合、以搗為主
對調直作業的接頭,作業前應松開相鄰兩根軌枕的扣件(采用木枕的應起開道釘)。作業后接頭加強搗固,搗固時,應首先在調直機帶載、鋼軌接頭和軌枕被提起時靠接頭兩根軌枕處砸撬,卸荷后再搗固一遍,同時在靠接頭的鋼軌和軌枕之間加竹墊板(竹墊板的厚度為調直量的2~3倍),然后恢復線路。且強調以搗固為主,結合加墊板的方法,才能獲得良好的作業效果。
⑶過矯適當、留夠余量
對調直后的鋼軌頭的大量測量數據表明,接頭的回落主要發生在作業后的2~3天內,以后則趨于穩定,初期回落量為0.5~1mm左右,因此將調直后的作業過矯量定為:有縫線路夾板接頭+1.0~1.5mm無縫線路焊接接頭0.5~1mm(過矯量寧小勿大)。
⑷接頭病害綜合整治
對于低塌嚴重并出現接頭表面嚴重磨損、壓潰、剝離等現象的鋼軌接頭,應在調直作業后做補焊,打磨或修整;對軌縫較大或過小的應均勻軌縫;對軌枕失效的應予以更換;對于接頭處的道砟翻泥漿或路基沉降的下部病害應整治并處理。
⑸ 對作業工藝的補充說明
①作業前后均需對被矯直的低接頭鋼軌進行探傷檢查,有傷的接頭嚴禁矯直作業。焊接接頭僅限于接觸焊和氣壓焊,且作業前后應對斷面探傷,作業后應至少每月探傷一次,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采取措施處理。
②對于低溫條件下對鋼軌接頭的調直作業尚需進一步探討,目前可暫用氧氣乙炔火焰加熱的辦法進行,加熱的范圍是接頭的兩側各500mm,由中部向兩側擴散,軌溫達50ºC以上方可進行調直作業。
③對于道床剛剛破底清篩的線路或道床松軟的線路在未穩定前不宜進行鋼軌的調直作業,否則作業效果不佳